在宜昌市猇亭区,一项令人瞩目的成绩悄然诞生:该区已于本年度率先完成垃圾分类全覆盖任务,其中七里新村社区更是成为示范标杆。这一成就背后,究竟藏着哪些行之有效的“法宝”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猇亭区采用了“党建引领+网格管理”的双轮驱动模式。七里新村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,将党员分片包干到各楼栋,形成“社区—网格—楼栋—住户”四级责任体系。党员不仅带头践行分类,还定期上门宣讲政策、检查分类情况,让“红色力量”渗透到垃圾分类的每一个环节。
“智能赋能”是七里新村的一大亮点。社区引入了智能垃圾分类箱,居民通过刷卡或扫码投递,系统自动记录积分并反馈至手机APP。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社区服务,极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。同时,智能系统还能实时监控垃圾满溢情况,优化清运路线,提高工作效率。
宣传教育“润物细无声”。七里新村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双渠道开展常态化宣传:在社区公告栏、电梯内张贴分类指南;利用微信群推送分类知识和小贴士;定期举办“垃圾分类知识竞赛”“变废为宝手工课”等趣味活动,让居民在参与中养成习惯。
“奖惩结合”机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。社区每月公布各楼栋的分类红黑榜,对分类表现优秀的家庭给予物业费减免、礼品奖励等激励;对屡次不规范的住户,则由网格员上门劝导并协助整改。这种刚柔并济的方式,既树立了榜样,也化解了阻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七里新村还探索了“资源化利用”闭环。厨余垃圾经专业处理转化为有机肥,用于社区绿化;可回收物由合作企业定期回收,收益反哺社区公益项目。这一模式不仅减少了垃圾总量,更让居民亲眼看到分类带来的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。
猇亭区与七里新村的实践表明,垃圾分类的成功离不开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设计。当制度约束、技术支撑、文化引导形成合力,“全民分类”便不再是口号。这一“猇亭经验”正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复制的路径,助力城市走向绿色未来。
 
 
 
 
 
 
 
 
 
 
